“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!”这是一直扎根乡村的沙河站镇中学物理教师、八年级二班班主任——宋其凯的坚定誓言。从教以来,他将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。在乡村教育的神圣沃土上,把爱的阳光洒向学生和事业:上门家访、送教下乡、半夜送医、心理疏导。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但是却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,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,把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化作微风细雨,滋润着幼苗的成长。
一、扎根乡村,坚守初心,用真心真情真爱呵护每一位孩子的心灵
沙河站中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,学校特殊家庭有“三多”:建档立卡家庭多,留守儿童多,单亲家庭多。很多孩子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、教育和引导,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得他们性格迥异,习惯较差,管理难度很大,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心血。
宋老师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,父亲病故,母亲改嫁失联,他与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。有一天,这个孩子找到宋老师说:“老师,我不想上学了”。宋老师心急如焚,忙问孩子要辍学的原因。学生带着哭腔说,是爷爷不想让他上学了。在和学生交流完以后,宋老师马上向学校反映了孩子的情况,随即去家访。孩子的爷爷说:“宋老师,我也想让孩子上学,他爸妈都不在,我年龄大身体不好,我们家条件也不行,孩子去打工我们压力能小点。”听了孩子爷爷的话,宋老师强忍着激动的情绪说:“大爷,他是你的孩子,也是我的孩子,我们共同想办法让孩子完成学业。孩子的学习由我们任课老师来负责,没人接送,我来接送。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好,每学期都有资助金,生活的事情你也不用操心,我们学校会想办法的……”听了宋老师的话,孩子爷爷眼含热泪说到:“孩子能有你们这样的老师和学校,让我说啥好啊,我替孩子谢谢你们了”。最终在宋老师和学校的关心照顾下,这位同学心怀感恩,发愤图强,考上了理想的高中,前不久又顺利考入大学。
宋老师说:“每每想起这些孩子,那些过程的劳累、辛苦甚至心酸都变成了满满的自豪感。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在这些孩子身上,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。培养一个孩子,改变一个家庭,成就一个未来。”
二、爱岗敬业,默默奉献,做乡村教育振兴的奋进者
因为是寄宿制学校,作为班主任,他每天早6点前就要到校督促学生早读,直到晚上10点多,巡查完学生们宿舍,才结束一天的工作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无论严寒酷暑,还是刮风下雨,他从未间断过,从未说过一句苦,喊过一声累,就这样从家到学校、再从学校到家,两点一线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已轮回了多年。班主任既是学生的老师,也是照料他们生活的父母。教孩子铺床叠被,帮孩子缝缝补补,带孩子看病拿药……这都是他工作的常态。
去年九月份的一天,早晨5点左右,宋老师为了及时看看一个发烧的学生,由于匆忙,在上班途中不慎扭伤右脚,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早读,他坚持驾车前往学校,在监督完学生们早读并且吃完早饭后,将学生托付给任课老师,才在同事的帮助下前往医院就医。后被诊断为脚踝撕脱性骨折、韧带撕裂。之后做了手术,宋老师没有听从医生让他住院休养的建议,拄着拐杖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。一动就钻心地疼,他就尽量不下教学楼,尽量少喝水,少上厕所,准备了方便面应付一日三餐,没耽误学生一节课。让宋老师欣慰的是,在期末考试中他所带班级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。《今日东平报》也介绍了他的事迹。
宋老师说:“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,是个良心活,只要能多帮助一个孩子完成梦想,再苦再累,也是值得的。虽然我们不是栋梁,但我们的事业可以培养出无数的栋梁;我们不是未来,但我们的学生拥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!”
三、抢抓机遇,提升自我,当好新时代基层教育者的答卷人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时代是出卷人,人民是阅卷人,我们是答卷人。”对于教师来说,学生、家长、学校、社会都是他们的阅卷人。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,宋老师深知,要想教好学生,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,必须淬炼教书育人的真本领。每年寒暑假,除了教体局和学校组织的学习机会之外,他还自费参加各类培训来提升教学水平。在教育实践中,他形成了“以物讲理和见物思理”的教学特色,深得学生的喜爱,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。他撰写的论文《自制教具在乡村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》和《问题-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》,曾先后在《山东教育报》、《快乐学习报》上发表。为了让“农村娃”也学好物理,他把自己变成了孩子们口中的“魔术师”,把深奥的物理原理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展现出来。有一次,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“光的色散”,他改进实验器材,在教室里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出七色彩带,把七色彩虹“搬”进了教室,当平日里难得一见的“彩虹”魔术般地出现在教室天花板上,学生们惊呼:“太神奇了!”宋老师说:“那一刻,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。”
宋老师在工作日记中写道:“我是幸运的,赶上全县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,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,我有信心、有决心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、有抱负、有知识、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。我将保持工作热情,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