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8日,走进东平博物馆九号展厅,400多件文物珍品让人大饱眼福,既有林成翰、李可染等近当代名人书画,还有青铜车马器、陶瓷器专柜等,慕名参观的人络绎不绝。这是近期东平县姜爱国办的个人收藏展。
走近姜爱国,才发现这位对文物痴迷之人是如此迷人。他60多年来痴迷于收藏,甚至不惜卖掉房子收藏珍品,还先后向故宫博物院、首都博物馆、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十余家收藏机构捐献470余件文物。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捐赠专馆内的景仁榜上。他认为高尔夫球的起源地是中国,为“捶丸”是中国的高尔夫球而不断奔走。如今他又为助力后口头村的乡村振兴再出发,并创办了国内独有的“宋代捶丸馆”和“宋代摩喝乐馆”。
2006年5月25日,姜爱国向故宫博物院无偿捐赠了宋元明各代“摩喝乐”、陶范、绞胎球,共计133件珍贵文物。图为姜爱国展示部分文物。
痴迷收藏,“搁着馍馍饿着人”
“北国冰雪冻,南天花正红。隆冬终必尽,春来颂东风。”
走进姜爱国的家中,一开门便被迎面的这首诗所吸引。这是他母亲李灿芳女士为自勉绣在枕头上的一首诗。其父母都是离休干部,因为家庭出身问题,1958年父亲被打成“右派”,给整个家庭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场灾难,母亲李灿芳老人把这首诗绣在枕头上用以明志。
93岁的李灿芳老人于今年8月去世。李灿芳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,新中国成立前当过教师,新中国成立后在粮食局工作。受家庭文化的影响,耳濡目染,姜爱国对收藏有种天然的亲切感。让人惊讶的是,今年67岁的姜爱国已经有60余年的收藏史了。6岁时,姜爱国就同哥哥姜爱民共同收集邮票。每天放学后去粮食局办公室收集邮票,几年下来,他和哥哥收集了整整“三大本子”邮票。
经过多年收藏和邮局朋友的赠送,姜爱国集齐了国家邮政局连续十年发行的“十年联套集邮册”,邮票收集小有成就。可惜的是,一次家里被小偷“光顾”,邮票绝大部分被盗走。收藏讲究缘分,姜爱国认为自己与集邮无缘,索性将剩余的邮票全部送给他人。
虽然无缘,集邮却开启了姜爱国的收藏之路。“踏进收藏这个门后,路会越走越宽,想收集的东西会越来越多。”他说。书画、瓷器、家具都成了他收藏的对象,每次收集到自己喜欢的藏品都像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,甚至晚上搂着它们睡觉。
“收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。”姜爱国说,为了能真正走进收藏这个行业,自己没少下苦功。购买书籍学习、拜师学艺,只要有时间,他就钻到收藏研究中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在兴趣的“引诱”下,步步引向深入,直至难以自拔。为了深入了解瓷器文化,姜爱国一口气买了十多本相关书籍,一本本研究。“单单买书就花了两万多元。”研究久了,他也慢慢懂得分辨各种藏品的真假和级别高低。
尽管已是眼光犀利的专家,但姜爱国坦言,刚开始搞这一行都要“交学费”。“起初也经常买到赝品,不少钱打了水漂。有些东西想买但没实力买,脑子里面就一直想着,梦里都想。”
东平县州城是宋元时期的古城,这里出土的文物不计其数,姜爱国的藏品也大多是从这里收集来的。如今,姜爱国家里摆的全是藏品,还专门租了两个储藏室存放藏品。
收藏是“烧钱”的活。1991年,姜爱国任东平县钢木家具厂厂长,1993年与香港海城有限公司、香港华青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东海华装饰有限公司,并初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。一方面,收入还算殷实;另一方面,姜爱国省吃俭用,十分节俭,几乎把所有积蓄都用在收藏方面。
姜爱国搞收藏,起初家里并不支持。为此,妻子王萍和他多次闹别扭。1998年,王萍从单位下岗,自己创业干起了床品买卖。“那时每天都要跑银行将当天的收入存起来,家里只要有现金,肯定会被他拿走,吃饭的钱都不会留下。”王萍说,家里最穷的时候,10块钱都拿不出来,当时就是“搁着馍馍饿着人”“捧着金碗要饭吃”。
“姜爱国疯了,为了收藏,卖了房子。”2016年,朋友王文奇家里急需用钱,欲将自己珍藏多年的《牧牛图》变现,找到了姜爱国。“老姜,你就收下吧,东西放你这里你能更好地保存它,我放心。”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藏品的喜欢,姜爱国狠心把家里房子卖掉,收藏了这件李可染大师的《牧牛图》。
事实上,绝大多数的收藏家也是精明的“投资家”。采访中记者发现,姜爱国之所以收藏如此丰富,除了兴趣之外,还打了“知识差”和“时间差”两手牌。他上过七年学,还专门研究收藏,东西的好坏能看个“八九不离十”;他下手早,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搞收藏。
姜爱国认为收藏对一个人的修养甚至性格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“刚开始占有欲比较强,捡漏儿的时候非常兴奋,但是当我把物件研究透彻的时候,那种收获感更愉悦。”在多年的收藏过程中,学到了很多知识,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,姜爱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收获。对他而言,现在只要能瞧上一眼“宝贝”就是一种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