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刚蒙蒙亮,每天准时出现在耿山口社区的臧凤芝开始了一天的卫生清扫工作。“每个月800元的收入,社区不大,每天四五个小时就能完成,生活有了保障。”臧凤芝说。亲人的离世,家里的老人和上学的孩子都需要照顾,家庭失去了收入,生活陷入了困境,一切像是按下了暂停键。提起公益性岗位,臧凤芝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。
近几年,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体布局,积极服务全县移民避险解困、黄河滩区迁建、易地扶贫搬迁“三大工程”建设,扎实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,托底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,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,努力做到“就业一人,脱贫一户”。
“我们优先考虑无法离乡、无业可扶、无力脱贫,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就业困难人员,安置到扶贫社区、部分镇村从事保洁、保绿等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871个。另外,为解决村级扶贫人手不足、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,在省市级贫困村开发村级扶贫专干公益性岗位603个,从事扶贫政策宣传、贫困户跟踪服务、脱贫动态监测、扶贫档案整理等工作,为村级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,有效服务了全县脱贫攻坚大局。我县公益岗位的开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,被作为全省人社扶贫典型案例推送至人社部”。据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运阳介绍。“今年将围绕“脱贫攻坚、生态立县”的发展需求,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发360个扶贫公益性岗位。除了发放岗位补贴,还为大家购买意外伤害保险,让更多建档立卡的劳动力通过劳动实现脱贫”。王运阳说。
据了解,该中心根据扶贫产业需求和贫困人口意愿开发就业岗位,着力建立厂房式、居家式相结合的就业扶贫基地,通过原料生产基地、分散加工工坊、带料居家加工等方式延伸就业扶贫链条,拉长了“农”字产业主题,走出了一条“扶贫扶出产业来,农业长出工业来”的产业化扶贫路子。
近年来。该中心先后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4家、就业扶贫基地11家,其中泰安鸿泰工艺品公司、泰禾农业开发公司被评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,就业扶贫车间、就业扶贫基地累计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392人。疫情期间,全县共有11家扶贫基地复工复产,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57人。“我们家四口人,老人患有慢性病,孩子又在上学,前几年靠种植农作物为生,一年的收入仅供糊口,家庭格外困难,后来政府将我们家列入贫困户,通过在我们村建立的扶贫基地,实现了我家门口就业的愿望,每个月领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,让我既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又能挣钱养家”。孟凡平说。
为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人员作用,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,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,按照“谁用人、谁管理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建立了实名制台账、工作职责等制度。坚持做到公益岗位有岗、有人、有事,确保事事有人管、件件有人抓。方法对了头,脱贫有劲头。东平县公益性岗位扶贫,形成了以岗位促就业、以就业促增收、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扶贫链条,实现了“扶贫”与“服贫”的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