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家里6张嘴,没有一分地,穷得叮当响。下湖捕鱼,担惊受怕,20年前的一场大浪卷走了13条人命。”6月28日,在东平县老湖镇水泊社区,80岁的陈秀玲回忆起往事,依然心有余悸。
陈秀玲经历了四次搬家。1958年,从湖里搬出,沿着山窝窝建了“趴趴屋”;1980年,孩子多了,盖了四间石头房;2013年,条件好转,将石头房翻新。前三次搬家,拥堵的居住环境始终没有得到改变。2014年,在北京打工的儿子买了小汽车,由于村里路窄,每次回家只能把车停在村头。今年6月初,陈秀玲一家第四次搬家,这次搬上了楼房,小汽车也能开进自家车库。
东平县是全国第二、全省第一移民大县,5362名移民长期居住在船上,过着“水上漂”的生活。52个村的无地移民,人均房屋仅半间。“东西长12米的三间屋子,最多时住13人,屋里‘遮羞帘’就设了三道。”75岁的刘焕稳家住刘庄,村庄右邻窦庄,南邻前楼村,村与村之间的界限也是犬牙交错。
2014年3月,东平县被纳入全国首批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,上楼避险群众每人可获2.5万元财政补贴。库区群众搬迁上楼,挪穷窝、拔穷根,对于当地来说是重大历史机遇。
东平县的移民工程量占全省49%,需要投资41亿元,建设14个社区,安置5.1万群众。为此,省委选派由10名处长组成的第一书记工作队,进驻东平,全力帮扶;泰安市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、26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,拉出工作清单,项目化推进工作。
东平县把移民避险解困工程作为头号工程,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指挥部,一名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,一个部门包保一个社区。从县直部门单位选派107名干部、从乡镇(街道)抽调157名干部充实到社区建设一线,积聚力量攻坚。
“老百姓白天不在家,我们就晚上去,把政策宣传等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。”刘庄村30年的老支书孟宪成帮完这家帮那家,全村881人全部满意上楼。
截至6月30日,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工程全面完成,5.1万移民群众全部分到新房,提前半年完成任务。“不仅水、电入户,旱厕变成污水集中处理,还有图书室、棋牌室、健身场。银行就建在楼下,小区里面就有幼儿园!”刘焕稳高兴地说,县里沿湖建了生态隔离带,新房成了湖景房,房价比镇上还高出不少。
为促进就业,东平县同步实施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“两区共建”,在每个移民社区附近至少建设一处产业园区,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、用工需求多的产业项目,目前已解决2.2万人的就业问题。
同时,当地做足旅游文章,不少群众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东平湖畔的银山镇南堂子村村民面湖而居,湖岸港汊众多。村里成立蓼儿洼渔家乐协会,建设旅游码头、崖壁雕刻、文化休闲广场等项目,从一个负债30多万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年收入83万元的旅游村。
如今,东平湖库区面貌焕然一新,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的6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40平方米,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867元增加到2019年的12663元。
“搬迁是手段,脱贫才是目的。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做好移民避险解困这篇大文章,实现‘安置’与‘安心’同在,‘安居’与‘乐业’同行。”东平县移民服务中心主任陈允国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