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条形如彩带的农村“三通”道路穿梭织网,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图景正在不断涌现。到今年10月底,东平县58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“三通”道路建设任务,打通群众出行的“最后一米”,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。
“三通”道路与排水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
统一规划建设
近两年,东平县把农村道路“三通”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,科学谋划,精准施策,全力打通群众的平安便民路、特色致富路、美丽乡村路。到今年10月底,全县58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“三通”道路建设。
位于接山镇的刘所村共有村民736人,205户,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看到,村里不仅铺有平整的沥青路,道路两侧还建有绿化带,种着冬青等绿植。据了解,“三通”道路建设以来,刘所村共铺设17744平方米沥青路,打造四横八纵的路网结构,达到“户户通”的标准。路修好了,村民出行更方便,村容村貌更干净,更优美。
提到“干净”,村民刘盛远打开了“话匣子”,他向记者展示了连接每家每户的污水处理设施。“现在家家户户产生的污水,直接通过管道排放到村外的污水处理站进行统一处理。” 刘盛远说。据了解,刘所村提前规划,将总计4216米长的24条污水管网埋设在路面以下,将“三通”道路建设与村庄排水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等附属设施统一规划、建设。
既要把农村“三通”道路建好,更要管好、护好。现在,村内每天都有保洁员对道路进行清扫,收运垃圾,形成了村、社区收集,乡镇运输,县垃圾场统一处理的机制,实现村容村貌的显著提升。日常有维护,村民也爱护。“平时我们也对路边的绿植进行修剪、浇水,对路面上的落叶、垃圾进行清扫,做到‘门前三包’。”刘盛远说。
依托完善基础设施
乡村因地制宜谋发展
“三通”道路建设与村庄卫生治理、绿化、美化等工作相衔接,与特色村庄建设相结合,聚焦旅游村、生态村、宜居村等发展定位,实现“一村一特色、一路一风景”,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东平街道塘坊村就借助“三通”道路的建成,发展民俗游,提高村民收入。“依托良好的道路基础设施,我们发展乡村游,打造‘水乡迎客、渔村风情、田塘戏语、水乡雅居、塘坊新村’和环村水上生态休闲带,共同组成‘五区一带’的格局。游客到这里可以‘吃农家饭、住农家屋、干农家活、享农家乐’。”塘坊村村党支部书记、村主任张顺介绍。
塘坊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,大力发展观光型乡村旅游,主打农家乐品牌,走出了一条人居和谐、环境优美、群众增收的好路子。而距离塘坊村不远处的史楼村则因地制宜,突出水韵文化,聚集生态资源优势,高标准建设东平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、青少年研学旅行教育基地。记者在史楼村采访时看到,家家户户门前铺上了沥青路,小轿车可以开到家门口。史楼村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,精心打造‘知青岁月、中国梦、平湖风光’等六个不同主题的文化小院,为研学旅行拓展训练,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提供服务。借助连线成网的道路,史楼村开始与周边村落协调统一,抱团发展,规划建设环村水路等项目,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。
全县村庄划分三类
实现“一村一特色、一路一风景”
据了解,在农村道路“三通”建设中,东平县将581个行政村划分为三类情况,按照“一类村抓提升、二类村抓完善、三类村抓完成”的思路,科学定标,有序推进。其中,对一类村村内道路进行拓宽改造、铺设沥青,优化提升路面性能,道路两侧因地制宜做绿化、安路灯、装监控,实现美丽农村公路通村达户;二类村在通户率达到要求的基础上,量力而行,稳步推进绿化亮化设施建设;三类村按照道路建设与配套设施“统筹规划,分步实施”的建设理念,优先完成硬化目标,后续分步建设配套设施,解决出行难题,改善农村出行条件。
接下来,东平县将着力提升新建通户道路的配套设施,进一步完善排水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等附属设施建设,抓好新建通户道路的管理养护,真正让农村道路“三通”工程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增强群众幸福感的民心工程,让“小公路”成为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。